小朋友在成長階段中,要學的包括是如何跟人玩。「初時未懂得,一玩就是拍人個頭都有。」導師Priscila說。衝突往往就此開展,那大人該怎麼做?
「不用急着處理,可以由得他們自己談。」導師說。有些學生會說:「正經些吧!」對方可能就會停止。到他們談不來,導師才會用問題引導:「為甚麼別人不喜歡你打來打去?為甚麼你想打?」她說:「大原則都是講道理,讓他們解釋一下原因。」有人哭了,就幫忙疏理,問問有甚麼令他不開心,再問弄哭別人的人有甚麼感受。如果學生還在情緒裏,講不到,就先讓他哭一下。
除了引導學生之間多溝通,課堂的內容也在幫助他們理解別人。「這班學生我跟到第二年,去年我們主要分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限制。」例如有堂課是要大家代入坐輪椅的人、盲人等,一組人合作由A點走到B點;有堂課是一起閱讀繪本《世界喜歡這樣的你》,講述每人也有獨特性及為世界加添多樣性的故事,「引導他去想:自己的個性和別人有甚麼不同?會希望人人都一樣?還是想天空上的汽球有不同顏色?」
經過一年的學習,今年同學間似乎多了諒解,「有個SEN同學情緒較易波動,有同學會主動勸別人:『好了好了,不要再吵了。』會知道不要常刺激他。」導師說。「他們學懂了原來人人有不同的需要。」而那不是無理的遷就,「如果你近視深了看不到黑板,我都會讓你坐前些。」
在一次次的對話、體驗、思考後,小朋友發現,這世界上不是只有自己,他們開始能看得見別人的需要、聽得到他人的想法,再面對衝突時,就更加懂得如何好好處理了。